走进亚东县上亚东乡如丙岗新村,村党支部书记洛桑旦增正带领党员学习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
“这正是我们健全基层党组织的好处。”日喀则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昆介绍说,近年来,日喀则在党员人数达到50人以上的9个村(居)及时成立了基层党委和党总支,在放牧点和虫草采集点建立了临时党支部,在“双联户”单元上建立了党小组,把党的触角延伸到基层最小单位,做到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党员,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组织,有党组织的地方就有党的活动,党的工作覆盖率达到100%。
此外,日喀则市通过广泛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争创“共产党员志愿服务城”,全市3000余名党员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围绕扶贫助困、环境美化、助学帮教、医疗保健、文化娱乐、执勤巡逻等内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8万余场次,全面推进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站点建设,覆盖率达100%,切实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为促进村委会工作,全市结合村(居)“两委”班子考核激励工作,将考核中评为“较差”等次的167个村(居)列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对象,按照“一村一策”的要求,深度查找原因,建立工作台账,细化整顿措施,并根据“病因”开展结对共建,不转化不脱钩、不升级不销号,促使全部转化升级。
谢通门县达那答乡顶嘎村是全市有名的富裕村,在村“两委”班子带领下,全村大力发展石材产业,全村人均收入达8000多元。村民们都说,这要感谢村里有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
近年来,日喀则市按照好干部标准和民族地区好干部要求,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204个乡镇党政正职全部实现“一藏一汉”配备;注重激发乡镇干部队伍活力,在2015年提拔的168名副县级干部中,49%具有乡镇正职或乡镇工作经历;从市县乡机关选派362名优秀干部到乡镇工作,选派1607名“第一书记”、5708名驻村干部、408名大学生村官到村(居)工作,推动干部下沉到乡村,“干部下基层、基层出干部”的导向进一步树立。
为提升基层队伍素质,2015年,全市大力实施“万名村(居)干部素质能力提升工程”,把村(居)“两委”班子成员、村(居)党支部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纳入村干部素质能力提升对象,通过上级调训、集中办班、示范办班、现场教学、结对帮教、送教上门等形式,圆满完成了9009名村干部的轮训工作。
经费投入是资金保障,村级活动场所是阵地保障,党员干部队伍是人才支撑,村级集体经济是再生血液。
日喀则市、县(区)两级将党员干部培训、村居活动场所改扩建、基层组织工作等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对干部驻村驻寺、城镇网格化管理、先进“双联户”创建评选等重点工作的支持力度。仅2015年,市级财政就配套资金1522万元、215万元、871万元分别用于村干部基本报酬和业绩考核奖励、村级组织工作经费和离任村干部一次性补贴。
各县区还整合本级财政、安居工程、援藏等资金,新建20个标准化活动场所,为全面启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标准化建设工作积累了经验。目前,全市200平方米以上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有538个,占村(居)总数的32%。
此外,为做好党员培养工作,日喀则市整合组织、党校、人社、农牧等部门资源和力量,积极争取对口支援省市、企业支持,采取集中办班、送教上门、“一对一”帮教、播放电教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抓好全市党员特别是农牧民党员政策理论、科技知识、实用技能和《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的学习培训,确保党员至少轮训一遍。
责编:德央
文章链接:http://www.xzxw.com/xw/xzyw/201606/t20160628_1301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