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  五位一体建设 |  党的建设 |  重点工作 |  市委文件 |  干部人事 |  今日日喀则 |  民族宗教工作 |  援藏专栏 |  人民团体工作 |  视频中心 |  区县动态| 区内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援藏专栏>>援藏成果
四省市两企业对口援助日喀则工作综述
 
来源:日喀则网 作者: 时间:2015年07月27日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对口支援工作开展以来,在党中央、区党委的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在对口支援上海、山东、黑龙江、吉林四省市,中化、宝钢两企业的高度重视和精心组织下,历批援藏干部始终牢记使命,不负重托,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与日喀则市各族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团结协作,扎实工作,极大地推动和保持了日喀则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良好势头,取得了显著成效。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四省市、两企业按照中央部署,从讲政治、讲大局和增强民族团结的高度,精心组织援藏工作,坚持以干部和人才援藏为龙头、资金和技术援助为重点、项目建设和合作交流为载体,对日喀则市进行多渠道、宽领域、深层次援助,从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不断加大支援力度。对口支援工作开展以来,四省市、两企业共投入计划内外各类资金60.77亿元,为日喀则市援建项目2658个(其中,上海援建项目1084个,投入资金24.6亿元;山东援建项目979个,投入资金23.88亿元;黑龙江援建项目223个,投入资金5.63亿元;吉林援建项目193个,投入资金4.23亿元;宝钢集团援建项目99个,投入资金1.66亿元;中化集团援建项目80个,投资0.77亿元),涉及农牧林水、工矿边贸、教科文卫、城市建设、生态环保和人才培训等各个领域,一大批援建项目被评为优质工程、样板工程。上海广场、山东大厦、黑龙江珠穆朗玛国家公园、吉林喜马拉雅特色产业园、宝钢文化中心、中化综合商贸楼等一批重点标志性工程和上海路、山东路、黑龙江路、吉林路、青岛路、宝钢大道、中化大道等一批重点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的建成,闪烁着民族团结的光辉,极大地改善了日喀则基础设施,提升了城市形象,增强了综合实力。

  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广大援藏干部特别是四省市总领队,紧紧围绕市委、政府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工作思路,按照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需要,精心制定和实施对口支援工作规划,持续开展以城镇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等为重点的援建工作。整合资金打造了以亚东三岗新镇为代表的一批新型城镇,进一步完善了“一核两翼”城镇建设体系,全市城镇化率由1994年的11.5%增加至2014年的22.1%;亚东县城镇化率达60%,成为全区城镇化建设的先行示范县。投资2.3亿元,在白朗县建成了西藏唯一的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种植示范区,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使白朗县成为了全区闻名的农机化示范县。引进上海印刷集团、浦东新区农发集团、川沙新镇农业投资公司、山东力诺瑞特太阳能发电有限公司等一批知名企业通过合资、独资等形式在日喀则扎根,参与农牧、矿产、旅游等各个领域特色资源开发,推动了雅江北岸各县“牧矿兴县”、“工矿兴县”战略实施,使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成为当地支柱产业;打响了“天域绿”、“岗巴羊”、“艾玛土豆”、“亚东鲑鱼”等一批知名品牌,有效地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增加了农牧民收入,形成了日喀则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千方百计加强经济协作和文化交流,推动了日喀则经济快速发展。日喀则市生产总值连续多年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由1994年的5.96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146.4亿元,增长了23.6倍,年均增长13.94%;财政收入由0.2亿元增长到8.14亿元,年均增长20.3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579.22元增长到6717元,年均增长13.04%。

  社会局势持续稳定。广大援藏干部始终坚持把对口支援工作同维护社会局势稳定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加大对口支援工作力度不断优化对口支援工作的政治环境。援藏干部与当地干部群众、长期在藏干部一起,认真学习、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始终坚持 “五湖四海”的方针和“三个离不开”的原则,牢牢把握“两个共同”工作主题,积极组织并参与揭批达赖、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抗震救灾、驻村驻寺、城镇网格化管理、“先进双联户”创建评选等重点工作任务,表现出了很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同时,千方百计争取对稳定事业的投入,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密切了日喀则与祖国内地的联系,夯实了反分裂斗争的重要物质基础,维护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确保了政治局势持续稳定和边防稳固。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四省市、两企业始终坚持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深入推进教育援藏,实施了日喀则职业技术学校综合楼、日喀则一中改扩建、上海实验中学等一批重点教育工程、希望工程,有力地改善了学校基础设施。深入推进科技援藏,采取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措施,培育了一批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建成了日喀则市首个羊毛加工厂和力诺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项目,填补了一批产业空白。深入推进文化援藏,投资新建了市新闻中心综合楼、宗山博物馆、后藏民族风情园等一批重点项目,撰写、出版了《松花江到雅鲁藏布江》、《喜玛拉雅五条沟》、《离太阳最近的地方》等专著,有力地推介、宣传了日喀则。深入推进卫生援藏,实施了各县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项目,积极联系内地医院为“先心病”患儿实施免费检查、免费救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干部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对口支援工作开展以来,四省市、两企业共选派1073名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思想观念新,工作能力强的优秀同志到日喀则市开展援藏工作。广大援藏干部充分继承和发扬老西藏精神,克服各种困难,在各自工作岗位上表现出了良好的业务素质和领导组织、管理能力,与当地干部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谱写了“朴朴实实做儿女,认认真真干工作,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降标准”的援藏精神。通过援藏干部的传、帮、带,全市广大干部的思想进一步解放,观念进一步更新,在潜移默化中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增长了才干。援藏干部的到来,极大地改善了全市干部人才队伍的民族、文化、年龄结构,提高了各县市以及各受援单位领导班子科学决策、民主决策、高效决策的能力,有力地加强了日喀则市干部人才队伍力量,增强了干部人才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责编:德央

  文章链接:http://www.rkzw.cn/szyw/201507/t20150727_10346524.htm


    

版权所有: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
主办单位:中共日喀则市委办公室
备案号: 藏ICP备110001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