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委组织部以驻点村白朗县旺丹乡夏麦村、巴金村为中心,把整个旺丹乡脱贫攻坚工作纳入扶贫计划,实施“强村带乡”计划,通过“四步走”,真正把抓党建责任扛在肩上、把促产业发展抓在手上,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第一步,抓住党建,才能抓住脱贫攻坚的根本。“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市委组织部把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强化政治引领功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作为推动扶贫工作落到实处的根本前提。通过选优驻村干部,重点选派涉农专业、熟悉农村、善作群众工作的优秀干部担任驻村工作队员,协助村“两委”将每周升国旗、唱国歌、重温入党誓词、组织学习纳入村规民约,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让党员干部吃透上级精神、掌握扶贫政策、感受党的恩情;组织村干部前往拉萨净土产业园、白朗县蔬菜产业园、旺达奶牛养殖基地等学习种养殖技术、拓宽视野思路,着力在提升党员干部能力素质上下功夫,坚决打消淡化责任、坐享其成的念头;从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入手,定期向群众征求意见建议,对群众关心的问题及时介入,加大对村务决策、村务公开、村级“三资”管理等工作的监督力度。
第二步,摸清底数,才能把准脱贫攻坚的脉搏。工作队通过把情况摸清楚、把政策讲明白、把措施定准确,开展了具有针对性的帮扶工作。通过逐户走访,对每户的经济收入、人口、牲畜等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建立户情信息表,并对长期贫困、中途返贫、普通家庭、富裕家庭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市委组织部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听取驻点村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汇报,研究扶贫对策,针对两村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贫困发生率高和致贫原因复杂多样的实际,按照精准扶贫“五清六有”“九个一批”“八个到位”要求,制定产业扶持、易地搬迁、生态补偿、结对帮扶等措施,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确定了娟姗牛养殖、藏鸡养殖、蔬菜大棚、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等重点扶贫工作思路,真正实现一村一策、一户一策、一人一策。
第三步,发展产业,才能挑起脱贫攻坚的大梁。把发展产业作为稳定脱贫、持续脱贫、长久脱贫的必由之路,注重依托当地环境,注重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注重引进和培育市场主体,大力扶持种养殖产业,培育自主“造血”功能。通过采取与农户成本共担的方式,引进购买娟姗牛46头,将30余亩荒地开发为饲草地,引导群众扩大饲草种植面积,实施了分散型特色养殖。产出酥油直接对接市场,与扎西曲塔大酒店达成酥油购销协议,累计为农户兑现5万余元。通过树立旺丹藏鸡形象,先后引进购买4770只藏鸡,由165户养鸡户共同参与。目前,已累计销售藏鸡蛋3万余枚,实现收入8.7万元。发挥白朗蔬菜的技术优势,建设8座温室大棚,并聘请农业技术员,教授群众科学种植、规范管理等技术知识,先后种植油菜、萝卜、茄子、青椒、白菜等蔬菜,向农户、学校等地提供。据悉,通过产业带动、转移就业、易地搬迁、政策扶持等措施的统筹推进,两村贫困户由去年的88户,降至5户,脱贫率达94.32%。
第四步,辐射带动,才能凝聚脱贫攻坚的合力。在严格督促各项扶贫政策、资金、项目落地生根的同时,市委组织部以旺丹乡夏麦、巴金两村为中心,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把脱贫攻坚工作向整乡推进。积极引导干部结对认亲走“勤”、走“亲”、更走“心”,并通过提供技能培训让贫困群众坚持“富口袋”与“富脑袋”并重。同时,为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把奶牛和藏鸡养殖打造成旺丹乡的优势产业,成立了1个藏鸡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奶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和2个农产品运销合作社,选举产生了合作社董事长、董事和监事会监事长、监事,推动形成“农户+合作社+企业”的经营方式,扩大合作社的影响,打造品牌效应,促进群众增收。
文章链接:http://www.rkzw.cn/szyw/201710/t20171018_11144153.htm
责编:次白